我很少写书评,更从未评论过出版于二十多年前的书。然而,在马克斯·查夫金最近那本引人入胜的彼得·蒂尔传记的启发下,我注意到了一本鲜有人读、尤其在主流知识圈中几乎没有关注,但却在科技界极具影响力的书。科技界的知识标准常常相当有限,因此对于这样一本几乎未被真正审视、却已产生广泛影响的作品,做些基本分析是值得的。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这本书的观点极具倾向性,我将在下文中详细说明。
《主权个人》以类似托马斯·弗里德曼式的“互联网让世界变平”观点为出发点,并融合了1990年代流行的一些技术预测。在此基础上,它又叠加了一套客观主义的世界观(即安·兰德的哲学思想)。从这些出发,它推导出一系列“预测”:现有的社会协调、合作与控制形式(如民族国家、公司、工会等)将大幅崩溃,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极端的无政府资本主义。在这种体系中,“游戏规则”的执行将由各种私人实体负责,从机器人到黑手党不等。这幅图景颇似尼尔·斯蒂芬森的小说《雪崩》。
这本书在技术圈中拥有众多拥趸,尤其是在风险投资界(以彼得·蒂尔为首,也包括巴拉吉·斯里尼瓦桑,以及在较小程度上马克·安德森和埃里克·托伦伯格)。他们称赞这本书具有前瞻性,尤其是它对以下趋势的预见:富裕国家优质工作的减少、数字货币的崛起,以及来自反动民族主义者的反弹。这本书被定位为预测性作品,而非规范性作品;作者声称他们描绘的世界是技术上不可避免的,任何人都无法阻止它的到来。但需要一开始就指出,这种定位是含糊其辞的。即便是新版序言中的蒂尔,也似乎承认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宣言而非真正的预言,而将宣言伪装成预言,是修辞历史中最古老、最臭名昭著的伎俩之一(例如《资本论》和《我的奋斗》等作品便是如此)。
尽管如此,这本书的论证方式使得任何试图从规范性或分析性角度反驳其愿景的观点,对那些倾向于欣赏它的读者来说,几乎都难以奏效。我会在结尾部分再回到这一点,因为这些问题不应被轻易让步。但为了尽量展现公允,我将首先把注意力集中在三点上——这是该书的拥护者最常用来支持它的核心依据:新颖性、真实性和真诚性。
-
新颖性
该书的支持者认为,它在当时具有远见卓识,而这至少应意味着它的观点在当时尚未被广泛传播。就我个人的经历和一些很容易查到的文献证据而言,我觉得这种说法非常奇怪:
书中几乎所有的技术愿景,早在此前就已出现在研究论文中,例如1979年J.C.R. 利克莱德(JCR Licklider)撰写的《计算机与政府》。利克莱德被认为是互联网的奠基人之一。
事实上,早在本书出版之前,这些由来已久的技术预测就已经被发展为各种流行文化作品。其中最著名的,书中也明确引用了(第30页和第179页),是尼尔·斯蒂芬森1992年的小说《雪崩》;书中几乎所有未在《雪崩》中直接讨论的技术理念,也都能在斯蒂芬森的其他作品中找到(虽然也得承认,有些内容主要集中在与《主权个人》同年出版的《密码宝典》中)。
在这种背景下,这本书最具“创新性”的地方,反而在于它对这些技术预测所施加的意识形态解读。但即便如此,这种意识形态在当时也相当普遍。我个人就是硅谷客观主义(即安·兰德追随者)社区的“正式缴费”成员,我非常清楚,这本书中的政治、社会、方法论和历史观(包括我下文会指出的很多具体事实错误)在出版之前已经在这个圈子里流传多年。对我来说,这本书的社会科学部分读起来更像是那个圈子的常识,而并非什么新鲜内容。我知道这一点很难证实,但如果你对此有所怀疑,可以去问问该社区的其他人(比如 Frederick Clifford Gibson 或 Yaron Brook)。
总之,至少在宏观层面上,比如预测全球数字货币或用于远程办公的沉浸式虚拟环境,这本书里并没有什么出人意料或真正具有远见的内容;它只是重复了当时分析界和虚构作品中早已确立的预测。而至于它所附加的那种极端个人主义解读,则正是当时硅谷客观主义圈子正在大力鼓吹、而且早就开始鼓吹的内容。
-
真实性
当然,比起“早就有人讲过”这一点来说,更糟糕的情况还是有的。也许这本书只不过是对当时技术未来趋势的主流看法进行了简洁有力、带有政治火药味的总结,并因精准选择了最具说服力的预测而值得称赞。
不过,这本书最为人称道的一些预测,其实都相当模糊,难以直接验证。其中一个虽然表面上看似准确,就是对数字货币的讨论。但即使是在这一被广泛验证的预测上,书中的说法也大多不准确;而在其他宏观预测上,它几乎没有任何立足之地。
a. 数字黄金的崛起
本书被引用最多的预测,可能就是所谓“数字黄金”的兴起(第215–219页)。很多人认为这预测了加密货币的出现。的确,表面上似乎有点道理……如今确实有了数字货币,书中也有几页大致讨论了这一话题(正如我前文所说,当时也有很多其他人谈论这点)。但只要稍加深入,马上就会发现,这本书的预测与实际发展相去甚远。
首先,必须理解数字货币如今的发展情况,而它在很多方面与炒作严重脱节。数字货币至今(或许将来也不会?)还不是一种重要的商业交易媒介。根据 Blockchain.com 的数据,目前所有区块链上的每日交易总额大致在十亿美元数量级,浮动区间大约是10亿到150亿美元。而相比之下,Cespa 等人(2021)估算,仅美元的每日外汇交易额就达到了万亿美元量级。当然,第一个数据没有包括链下交易,而第二个数据更明显地没有包括国内的交易。但可以明确的是,数字货币在全球商业交易中所占比例,充其量不过是百分之一的零头。
此外,虽然加密货币的支持者常常贬称非数字货币为“法币”,但我们也应认识到,如果把货币想象成一个从“贵金属”(某些人,尤其是深受本书影响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认为其在工业和装饰上有内在价值)延伸到“纯粹依赖社会共识、没有任何内在使用价值的媒介”这一光谱,那么如今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比法币还要更远离“实际价值”。它们不与任何具有实际价值的资产挂钩,仅依靠人为制造的稀缺性存续。像比特币这样的货币,其结构相当僵化,无法因应现实状况进行人类干预。从事实角度讲,账本上的一串记录,本身毫无内在价值,唯一赋予它意义的,是集体共识。这不是一个价值判断,而是基本事实。
其次,我们必须将现实与书中的预测进行对比。书中并未预测“人们会热衷于基于共识机制开发数字货币”,而是主张几乎所有的交易都将发生在通过极端加密技术保障、与实体资产挂钩的私人账本上:也就是说,它预测的是字面意义上的“数字黄金”,而不是比喻意义上的。他们写道:“几乎可以确定,每一笔交易中至少有一方使用的货币,对另一方来说不是法定货币”(加重号为引用者所加);又说:“与金本位时期政府发行的纸币不同,那些纸币可以随意复制,而新的数字金本位……几乎不可能被伪造。”作者还花了很大篇幅,详细描述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对金条进行编号、链接和追踪,以确保其与金本位制度的完全一致性。
但现实与这种预测几乎毫无相似之处。虽然要获得精确统计数据有难度,但目前来看,绝大多数交易中,交易双方仍然共同认可使用的货币为法定货币,更别说“每一笔交易都不是如此”了。如上文所述,我们的方向是在快速远离那些与实物资产挂钩的体系,而非朝它们靠近。而作者设想中加密技术的用途(即使货币与实物资产绑定得更加牢固),与今天 Web3 中的实际用途(即尽可能将稀缺性从实体资产中剥离)几乎完全相反。只有最肤浅的阅读——只关注“加密”“数字货币”等关键词——才可能将这两种情境混为一谈。
b. 国家碎片化
本书的一个核心预测是国家的碎片化与衰落。在名为“国家的死亡观察”(第240–241页)的子章节之后,紧接着是“国家之后”这一部分,几乎可以说是全书论点的核心。这一部分预言,多个富裕国家即将解体(包括比利时、加拿大和意大利)。例如书中写道:“加拿大通过公投实现分裂似乎只是时间问题……当加拿大分裂时,这将导致美国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分离主义活动显著增加。”无论是就这些特定国家的具体预测而言,还是从整体趋势来看,这些预测几乎完全脱离现实。
比利时和加拿大的分离主义确实在数十年间都是持续存在的议题,但从实际结果看,几乎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反而在很多关键时刻遭遇失败。至于作者所预测将带领意大利北部脱离国家的“北方联盟”,反而成为了一个全国性的政党,并放弃了对北部的重点诉求。从更广泛层面看,分离主义在富裕国家几乎完全失败。除了英国脱欧这一特殊案例(值得一提的是,该书作者之一的儿子是脱欧的重要推动者,后文还会提到),过去一百年中富裕世界的大部分分裂行为其实都发生在本书出版之前。
实际上,与书中的预测正好相反的是:所谓民族国家最强盛时期(即作者所批评的“集中化国家最有利时期”),才是世界上分裂运动最频繁成功的阶段;而在作者宣称“信息时代将促使国家衰落”的时期,分离主义却几乎寸步难行。苏联解体、以及20世纪多个帝国的瓦解,确实为许多国家带来了独立;但如今成功的分离主义几乎只存在于那些并不被视为“信息时代前沿”的社会(如南苏丹、南奥塞梯),或者本质上是大国博弈的代理冲突地区(如乌克兰)——而这些正是本书所认为会走向“无关紧要”的国家势力。
简而言之,很难想象还有哪组预测能像这组那样,在质和量两个层面上,被现实反复明确地证伪。
c. 集体价值分配的终结
本书的另一个主要结论,是政府和公司等集体实体将不再具备“再分配”能力——尽管作者使用的是带有贬义色彩的“再分配”(redistribution)一词,我更倾向称之为“集体价值分配”。因为我并不接受作者的叙述框架,所以判断其主张的真实性有些困难,但我猜想他们可能认可的一种观察角度,是看税收与转移支付在减少富裕国家内部不平等方面的效果是否正在减弱。
根据 Our World in Data 的数据,自2005年以来,全球24个富裕国家的相关统计并未表现出明显的趋势变化:整体看这些国家的税收和转移支付在减少不平等方面的作用基本保持稳定,个别国家(如爱尔兰)有所增强,另一些国家(如日本和美国)则出现了较温和的下降。但总体而言,“再分配能力崩溃”的说法没有任何事实基础。
当然,考虑到作者在表述上的模糊和含糊,人们可能愿意对其观点保留一丝善意的怀疑。也许这些预测很快就会成真,尽管目前没有任何迹象;或者,他们可能会声称某些与预测相似的情况已经出现。因此,接下来我们有必要更加具体地指出书中那些可以被验证、也可以被证伪的内容。
a. 秘鲁作为先兆
既然这本书主要着眼于未来,我们有必要回到前文提到的一些被误述的数据,看看这些数据原本是用来支撑哪些预测的。秘鲁是一个很好的起点。作者在第148页写道:“未来的历史学家可能会记录……第一场后现代政变……1993年秘鲁议会被上锁的事件非常不同寻常……我们认为这是去合法化某种治理形式的第一步……其他立法机关可能也会遭遇类似命运。”然而,至少从秘鲁政变之后的25年历史来看,这一预测并未实现。虽然在那之后的确还有立法机构被关闭的情况,但政变几乎已经从拉丁美洲消失。现存的少数几起政变(往往比藤森当年的政变更注重形式程序)也并非作者所预言的“超资本主义未来”驱动,反而更多是他们所鄙视的左翼民族主义在推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1960和70年代,拉美地区曾发生过十几场政变,而秘鲁政变之后,可以说再无一起成功的政变。最接近藤森风格的案例,可能就是最近纳伊布·布克尔(Nayib Bukele)的行为。他自称是“比特币兄弟”,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确实直接受到本书观点的启发。
b. 克林顿夫妇是毒枭?
作者在第368至372页花了相当篇幅论证,比尔·克林顿治下的美国已成为一个“毒品共和国”,其中克林顿本人以及中情局都在政府高层运作毒品走私网络。他们称克林顿为“黑帮的总统”。目前尚不清楚这是否应被视为对当时事实的陈述(因为当时证据并不充分),还是对未来的预测(因为作者反复声称这些结论很快将被广泛接受)。无论如何,现实是:这种说法连在主流边缘都没站稳脚跟。
希拉里·克林顿后来多次参选并成功当选,甚至赢得了总统选举的普选票。虽然她也受到过诸多攻击,但即便是在面对像特朗普这样不留情面的对手时,攻击焦点也大多集中在她处理班加西危机或私人邮件等相对小的问题上。如果这本书中投入整整1%篇幅的指控有哪怕一点点可信度,那她近二十年的政治生涯的走向应该完全不同。
c. 政府财政能力的崩溃
作者在第212至214页预测,国家征税能力即将崩溃:“信息时代的新技术将几乎无成本地保护网络资产。”他们预测,唯一还会继续存在的税种是人头税(按人数征税)和消费税。这种说法几乎完全错误。
在富裕国家,包括美国,政府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几乎没有变化。也并没有出现人头税的趋势,甚至消费税的扩张也相当有限;相反,最近全球刚刚达成了一项新的协议,为公司税率设定了下限。作者关于法币倾向于恶性通货膨胀,以及政府对货币控制力即将崩溃的观点同样站不住脚,不过这些内容值得更系统地分析,而不是简单驳斥,我将在后文进一步展开。
然而,即使完全不去考虑本书的预测,仅就其所展现的智识与新闻写作标准而言,也足以令人警觉。书中许多“事实”在出版当时就已被证实为虚假:
a. 秘鲁政变的“成功”
在庆祝1994年阿尔韦托·藤森(Alberto Fujimori)发动的“自我政变”时,作者宣称政变发生后的1994年“秘鲁的实际经济增长达到12.9%,是全球最高”(第151页)。这一说法在字面和实质上都不属实。秘鲁当年确实实现了强劲增长(后续统计数据已略微将12.9%下调),但在全球范围内仅排名第九,排在包括立陶宛、中非共和国等多个国家之后。更广义来看,1990年代秘鲁的经济增长虽然不错,但无论从全球角度还是该国历史角度看,都算不上“异常快速”。
b. 美国公众的“文盲”水平
作者声称(第345页):“美国教育部一项大规模调查显示,超过九千万名十五岁以上的美国人极度无能……无法写信……也无法加减运算。”尽管他们未给出任何出处,我们可以推测他们想引用的是美国国家成人读写能力评估(NAAL)调查。但该调查从未得出如此结论。
2003年调查(与1992年即作者可能参考的前一轮调查结果差别不大)显示,仅有约1100万成人被认为在英文方面“非识字”;此外,只有12%至25%的成人被评为低于基本技能水平(具体比例视年份与评估项目而定),而且这些“低水平”远远好于作者所描述的“连信都不会写、账也不会算”。按书出版时1999年美国成年人口估算,这一比例对应大约2000万至6000万人,远非“九千万”。
c. 富裕国家的“极端债务”
在主张富裕国家即将崩溃的论证中,作者引用了比利时、加拿大和意大利的债务数据(第240页)。但这些数据本身就是错误的。例如,加拿大的公共债务从未像作者所说的那样超过其GDP。
显然,还有许多类似的错误预测和趋势未能在此一一详述。可以承认,确实存在某些与书中预测一致的“全球化”发展,但这些变化大多发生在本书出版前的1990年代。
总体而言,这本书可谓严重不准确:对当时已知事实的描述错误百出,对具体事件的预测几乎全然落空,对宏观趋势的判断则完全失色。尽管我的评论不可避免地具有选择性,但并非有意挑拣有利案例来贬低本书。我欢迎本书支持者指出任何真正出人意料、后来被现实验证的结论。
真诚性
世上有许多书,即便受到名人推崇,也充斥着类似的荒谬内容。只要这些书能够在公共舆论场中被公开讨论,这类严重的不实之处最终都会被揭穿。然而,《主权个人》最阴险的一点在于,它不仅传播错误,还鼓励了大量权谋式的欺骗与误导。
在我读过的书中,几乎没有哪一本像它这样,彻底颂扬那类“全球寡头精英”(所谓的“主权个人”)——他们自认不对任何国家或社区承担责任,正是左翼和尤其是右翼民粹主义者最痛恨的对象。你很难想象比书中虚构出来的英雄形象更适合成为唐纳德·特朗普或鲍里斯·约翰逊痛斥对象的存在。这本书预言国家的彻底瓦解,并把一切旨在恢复国家荣耀、保障体面就业等的努力,视为一个必然衰亡秩序的垂死挣扎。
然而,这些所谓的“主权个人”并未公开宣扬这种愿景,也没有像安·兰德的追随者那样坦然接受由此带来的指责。相反,他们与本书所鄙视的运动和企业建立了最紧密的政治同盟与商业关系。比如彼得·蒂尔(Peter Thiel)——他称这本书是对自己思想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并为现版本撰写序言——他所积累的财富主要来自投资 Facebook(一个高度中心化、基于身份的社交网络,与书中理念背道而驰)和 Palantir(一家为国家服务的监控技术公司)。最近,他与特朗普关系密切,并资助自己的商业合伙人布莱克·马斯特斯(Blake Masters)和作家J.D.万斯(J.D. Vance)等候选人参选,这些人都以“民族优先”、恢复优质就业与经济安全为主要口号。
更讽刺的是,本书作者之一的儿子——雅各布·里斯-莫格(Jacob Rees-Mogg)——正是英国脱欧的关键推动者之一,也是下议院中脱欧极端派“欧洲研究小组”(European Research Group)的领导者,推动了右翼民粹主义在英国的崛起。
在读完这本书后,你很难不对这些行动的动机抱持极度怀疑。想象希特勒与苏联和解,也远比相信一个《主权个人》的信徒真的支持上述事业或企业更容易。最显而易见的解释几乎难以否认:这些追随者是在有意识地制造社会混乱与反动浪潮,从而加速那些帮助他们崛起的社会结构的崩溃,以便他们摆脱现存秩序所带来的约束。这种策略正是蒂尔所资助的思想家柯蒂斯·雅文(Curtis Yarvin,又名 Menscius Moldbug)等人公开鼓吹的。
是混乱,还是危险?
或许有人会说:“那又怎样?”这本书可能是错误的、混乱的,也许误导了一些人,但归根结底,它只是一部预测性质的书。若这些预测是错的,最终也不过是它的追随者要为此买单。
然而,我们必须明白:真正危险的思想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其中最常见的形式,就是伪装成“预言”,而非公开的规范主张。《资本论》宣称共产主义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希特勒自称为“先知”,并将他对犹太人和其他群体的威胁包装成“预测”。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没那么极端的例子,比如“人口崩溃论”、“人工智能奇点”、或各种宗教世界末日论。
“历史不可避免”的修辞具有一种近乎独特的力量,它能在被其说服的人心中抹除所有道德考量——毕竟,他们不过是在顺应历史的必然进程。事实上,本书当前版本最有价值的一点,可能就是彼得·蒂尔在序言中亲口承认:这本书远非它自我标榜的“冷静预测未来”的作品,而是带有极强政治意图的宣言。序言倒数第二段这样写道:“如果说 AI 是共产主义,那么加密货币就是自由意志主义。”
我们也绝不能对这本书试图构建的世界抱有任何幻想。作者们其实也基本承认,这不是一个大多数人会希望看到的世界。但对于那些没读过这本书,或没有认真思考其后果的人来说,我们有必要明确指出它设想的世界究竟有多极端:
-
作者设想几乎所有规模较大的社会组织将被彻底解体,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将由“无政府资本主义”机制所主导。他们设想的治理方式,是由各种私营“保护组织”(包括黑帮和黑社会)取代政府。
-
他们描绘了一个由一亿“主权个人”构成的世界,这些人几乎不受任何外部控制。虽然书中对这一点并未展开细说,但他们援引的诸多虚构作品已足以说明:他们设想的是一种连国际法都无法维系的秩序全面崩溃的局面——毕竟,面对数以百万计的“主权个体”,国际法几乎不可能被执行……可以想象这样一个世界:每个人不仅能获得核武器,还可能掌握未来出现的各种生化武器。电影《007:无暇赴死》中描绘的“失控空间”,便是这种未来世界的一个生动写照。
-
在这样的设想中,“公民身份”“政治参与”“集体决策”等概念将被彻底取代,成为一种纯粹商业化的“客户–企业”关系。
这些结论本身已经如此令人反感,以至于似乎都不值得再深入分析其中的荒谬之处。但为了完整起见,我还是简要指出几项我认为最令人厌恶的观点:
-
**它完全误解了国家的本质以及公共物品和社区资源的作用。**它把国家仅仅看作“提供保护”的工具,而忽视了国家提供那些对社会日益重要、但市场机制无法支撑的公共服务的功能。尤其讽刺的是,它大肆歌颂互联网的潜力,而互联网本身就是直接源于公共投资的成果——详见米切尔·沃尔德罗普的《梦想机器》(The Dream Machine)。
-
**它持有一种荒谬的暴力观:**任何集体行动(例如罢工)都被视为暴力,而任何私人行为(无论是如何非法获得财产)只要涉及排除他人接近,就被视为“正当防卫”。按此逻辑,奴隶制乃至更糟的制度都可以被轻易辩护。
-
**它完全忽略了现代经济价值理论,**仍停留在边际革命之前的观念,认为价值可以线性拆解为个体贡献。这种理解早已被现代经济学所淘汰。
-
它公然颂扬军事政变和真正意义上的“猎巫行动”(第316–317页)。
-
它把民主制度称作“共产主义的孪生兄弟”(第134页),这在逻辑和历史上都荒唐至极。
-
**它对支撑互联网经济的物理基础设施毫无认识。**作者似乎完全不了解现代技术世界所依赖的能源、交通、制造与通信网络。
-
**它对技术发展的可能方向理解极其狭隘。**尽管技术演进的路径极为广阔,这本书却从未考虑到例如人工智能的集中化潜力,或者互联网如何赋能协调、民主化的集体行动等重要可能性。
结论
简而言之,《主权个人》可以被视为安·兰德世界观下的《资本论》。它是对现实的严重歪曲,是一组旨在制造自我实现式反乌托邦的预测。它对那些正在塑造我们数字未来的人群,尤其是在加密货币领域,产生了强大影响。对那些信奉此书的人,应尽力加以劝导;若无法劝导,则必须处处加以抵制。任何打算与他们建立政治同盟、或接受其资助的人,都应将此等行为视同与极权主义公开拥护者合作一样慎重对待。他们所幻想的那个世界,并非我们必须,也不应是我们愿意生活于其中的世界。
与作者所声称的相反,未来的技术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塑造,并非命中注定。那些没有清晰愿景、无法说明技术如何与社会良性互动、共同创造未来的政治意识形态,注定会被更具前瞻性的思想所取代。但我们面前的路径不止一条,并不只有彼得·蒂尔所谓的“AI共产主义 vs. 加密货币自由主义”这种极端二元选择。
我最欣赏的一种愿景,来自TW数字部长唐凤,她所推动的“数字民主”正为我们提供另一种想象社会技术未来的方向。你也应该寻找一个令你真正信服的未来蓝图,并为建设那个你愿意生活其中的世界出力,而不是被骗子与投机者灌输一个“反乌托邦不可避免”的幻象。
原文:Sovereign Nonsense: A review of The Sovereign Individual by James Dale Davidson and Lord William Rees-Mo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