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是一个有远见的人,让别人像你那样去观察世界是一件难事;当你像道格·恩格尔巴特(Doug Engelbart)那样,计划利用人机协作去拯救世界的时候,将那些游手好闲之人招募到你的队伍中也是一件难事。对这些人来说,恩格尔巴特就是一个怪人,他是一个常因自己做的傻事而招致嘲笑的人。
他是在上世纪50年代早期开始完全进入这种状态的。那时的计算人员是指一排排坐在课桌旁手拿计算器的女孩,或者是指体积有几间屋子那么大、在穿孔纸带上以蜗牛般的速度处理数据的大型计算机。不过,恩格尔巴特不这么看。在他的设想中,计算机应该是一种能够让人们迅速地获取其小屏幕上的信息的机器,它能让人们在同一个时间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这个世界所面临的日益复杂的问题。
但是,当时似乎没有人能理解这是一项紧迫的工作,没有一家公司能发现数字计算机的潜力(就连惠普公司也不例外!)。斯坦福研究所(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的同事对这个在1957年加入到他们队伍中的工程师说:放弃你那些想法吧。从此,恩格尔巴特开始了孤身一人的闯荡。有时,他感觉自己就像是当年的哥伦布,自己手下的水手们都害怕从世界边缘跌落下去;有时,他又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当自己攀登到山顶,看到灾难向他们袭来时,却发现自己的双手已经笨拙得无法去表达自己想要做什么了。
1968年12月9日,为了让同事知道自己正在干什么,恩格尔巴特做出了最大胆的一次尝试。那是在旧金山,头戴耳机的他当着大约有1,000名观众的面,神情紧张地坐在一个计算机终端前,他的脸部表情和计算机终端上的文字都被投射到身后那块巨大的屏幕上。这时,他开始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表演:他先是利用自己发明的NLS在线操作系统,在终端上打开数个“窗口”,随后他又对文字进行直接操作。这时,一个杂货清单出现了;在他对这个清单上的条目进行了增加和删改后,又对它进行了重新的编排。他在另一个文本中创建了一些超级链接,这些超级链接就跳转到其他的文件。最令人惊讶的是,位于30英里外门洛帕克(Menlo Park)的比尔·帕克斯顿(Bill Paxton)也同他一起出现在那块巨大的屏幕上,两个人看上去就好像坐在一起似得,他们一起将这个文本文件移来移去。
恩格尔巴特当时握在右手中,用来操纵文字的工具是一个有着两个轮子的木质小盒子,它在屏幕上显示成一个黑点。恩格尔巴特从1961年起就在为这种工具而工作。他的实验团队把这种设备称之为“鼠标”,他们发现用它来指东西要比用光电笔或者其他设备更高效。恩格尔巴特用左手给计算机下达即时指令的那个设备叫做键盘。然而,真正让恩格尔巴特成名的是“鼠标”——那个活动起来有点像挡风玻璃的刮水器的东西。
但是,对恩格尔巴特来说,鼠标不是关键所在。在他刚刚演示的那个令人动心的宇宙中,鼠标只是一种用来构建这个宇宙的工具;而计算机则可以用来提高人们思维和工作的速度,它可以让工作更高效,更具有团队性。总之,计算机可以提升人类的智力,它能为整个人类带来好处。
在上世纪60年代早期于斯坦福研究所工作期间,恩格尔巴特在军方研究机构ARPA的资助下,建立起了自己的“扩展研究中心”(ARC)。1969年,恩格尔巴特在UCLA与ARC之间建立了第一条互联网连接。此时,他为自己制定了一个更大的目标,他准备在人类与机器之间构建一个新的界面。为此,他招募了一批计算机“童子军”(Scouting parties)。恩格尔巴特不是一个会推销自己想法的人:他还是那个鞋子上沾有牛粪的、腼腆的俄勒冈州农场男孩,他还是那个不爱出风头的、在一次民间舞蹈课上结识了自己妻子的魔术自行车骑手。但是,他是一个有信仰的人。
自从他在海军服役时看到脉冲投射到雷达屏幕上的速度之时起,就对那种他认为的那种向量痴迷了好长一段时间。他在阅读了范内瓦尔·布什(Vannevar Bush)的《诚如所思》("As We May Think")一文后不久,就设想出了一个这样的未来:每个人都能将自己的回忆录、书籍和备忘录变成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可以检索的图书馆,从此人们就再也不用把这些东西写在小本子上,放到上衣口袋里到处带着了。(imagining a future in which everyone’s own library of memories, books and memoranda was instantly retrievable on a desktop screen, rather than in the little notebooks he carried in his top shirt pocket.)人类能够变革。人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将过去用来绘制世界的符号和概念进行重新编排。人类可以为了共同的利益,利用巨大的技术力量去梳理自己的直觉。
不过,恩格尔巴特认为,人们必须要协同工作才能完成实现这个目标。为此,他仍然把他的梦想寄托在那种巨大的、时间共享的、以大型主机为基础的计算机上面。他认为,这种计算机应该拥有可以进行远程连接的单独屏幕。他对麦金托什系统(Macintosh)的联合发明者之一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说,供个人单独使用的个人计算机不过就是“一间有着异国情调的办公室,这种办公室既没有电话也没有门”。对此,乔布斯感到迷惑不解。恩格尔巴特认为,对于个人来说,功能强大的计算机无疑是非常有用的,但是建造这种计算机的目的只能是用来分享“知识空间”。人们不应用它来玩游戏,也不应用它来交友。他认为,社交媒体会让网络变成类似于他所设想的那种埋没个性的企业。不仅如此,他还对社交媒体的娱乐性感到失望。
他从没有靠自己的发明来挣大钱。数年后,他将鼠标的专利让渡给了苹果公司。当ARC项目在1977年被卖给别人时,他觉得自己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1988年,他在斯坦福大学建立了一个名叫Bootstrap Project的项目,其目的是通过改进技术从而提高团队思维的水平。他在家里使用的电脑仍旧以实时共享的方式连接到一套升级版的NLS系统上,他仍在使用那种由他自己发明的、别人都不感兴趣的键盘。
在许多人眼里,他是一个固执的人,一个只认死理的人。但是,历史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他有关技术的思想是超前的;尽管他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是人类理智仍旧停留在他提出自己思想之前的那个水平。
中文:鼠标之父
原文:Economist的Doug Engelbart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