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6日星期一

你应该阅读古老经典书籍的4个理由

 想象一下你正在寻找下一本要读的书。你在书架前浏览,一边看一边注意那些还没读过的书名。它们当中有好几本是年代较久的书,你又一次感到熟悉的内疚——那些你总想读却一直没读的经典著作。今天会是你终于把它们拿下的一天吗?这是读者常有的困扰,但大多数时候,你还是会选择一本更新的书,因为它感觉更贴近你的兴趣和当下的世界。

这很合理。你想了解当今的热点问题、保持知识的更新、支持你喜爱的在世作家——这些都需要你读现代书。而每年出版的书实在太多了,要抽出时间去读书架上落满灰尘的经典,别说时间,连决心都很难下定。

我理解这一点,但我仍然想为阅读那些老书,尤其是被称为“经典”的书,做个辩护。读这些书不仅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而且它们能带给现代读者一些新书永远无法提供的特别体验。

-

1. 阅读古书能更好地理解人性

很多人读不下去老书,是因为觉得它们已经过时了。毕竟,你过日子并不需要了解中国古代的兵法、维多利亚时代工人的困境,或者那些真心相信有一条巨蛇缠绕世界的神话传说。但事实是,老书依然能让我们洞察那些构成“人”的共同特质。

虽然我们的信仰和集体知识确实变了,但人类面对的根本困境、提出的问题、坚守的价值,在老一代作家的作品里早已体现出来。亚里士多德、斯宾诺莎、笛卡尔思考的问题,今天的哲学家依然在苦苦探讨。托马斯·潘恩和卡尔·马克思至今仍影响着我们对政治、社会结构和人权的看法。而即便现在大多数人不再相信命运写在星辰之中,我们还是会抬头望天,想从中寻找自然的奥秘。

在文学中,那些几百年前吸引读者的故事和主题,今天依然打动人心。奥德修斯的傲慢、莎士比亚人物的激情、伊万·伊里奇的存在焦虑,这些都是我们内心世界不曾熄灭的火焰。

阅读老书让我们参与一种历史性的“世界公民”对话,不只是跨越文化,更是跨越时间,去探索我们共同的人性。

当然,你会读到一些过时的思想和传统,甚至是无知的、令人反感的内容。这没有关系,甚至是好事。正如评论家迈克尔·迪尔达在《华盛顿邮报》上所说的:还是去读它们吧。他说,认识到错误、偏见和不人道的做法,并不等于认同它们。

迪尔达写道:“重要的是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学会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伟大的书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们一代又一代地对我们说话。它们是美的事物,是永恒的喜悦。”

2. 阅读老书,能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当代世界

即便我们带着开放的心态去读老书,也可能觉得它们的观点很荒谬、偏执,甚至完全错误。但重要的是要记住,这些书的作者是受他们所处时代、文化和当时知识体系的影响。他们看不清自己的偏见和假设,而我们今天能看得更清楚,只是因为我们站在历史的距离之外。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我们自己同样无法完全避免偏见和假设。这些东西仍然会干扰我们解决复杂问题、进行有意义讨论、理解那些至今仍困扰我们的难题。事实上,将来的人在读我们今天的书时,也会感到同样的不可思议。

老书可以帮我们防备这些局限。它们能让我们沉浸在过去的文化与思想中。耶鲁大学本科招生主任、哲学讲师杰弗里·布伦泽尔称这叫“陌生的价值”。他把读老书比作出国旅行——很多人旅行归来后,会以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国家,开始反思原先从未质疑过的观念。老书也能带来这样的“思想旅行”。

C.S. 路易斯也在他为《道成肉身》写的序言中表达了类似的看法:

“古人并不比今天的人更聪明;他们也会犯错,就像我们一样。但他们犯的不是同样的错。他们不会讨好我们当前正在犯的错误;而他们自己的错误,如今已显而易见,也不会再误导我们。”

他还写道:

“两个人的头脑总比一个好,并不是因为其中哪个更不会出错,而是他们不太可能在同一个方向上出错。当然,来自未来的书也同样能纠正我们的问题,但遗憾的是我们还读不到它们。”

3. 阅读老书,能参与伟大的思想对话

C.S. 路易斯曾说,只读现代书,就像是中途加入一场对话。你当然可以插话,甚至聊得还不错,但如果你从头听下来,理解会更加深刻。而老书就像保留下来的“对话线索”,让我们有机会真正参与整场思想交流。

这正是哲学家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德所说的那句话的意思:“对欧洲哲学传统最保险的概括是——它就是柏拉图的注脚。” 布伦泽尔则说得更直接:

“你无法研究西方思想史,而不在各个角落碰到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你几乎找不到一个思想家,没受到他们影响,或者没延续他们最初提出的问题。”

他举了基督教的例子,这个宗教在当代许多讨论与争议中都是核心议题。很多人以为基督教的观点直接来自《圣经》,但其实它们源于一个跨越数百年的知识传统,既有福音,也深深融合了希腊-罗马的哲学。

使徒保罗的思想深受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影响,而保罗与柏拉图都深刻影响了圣奥古斯丁。奥古斯丁影响了托马斯·阿奎那,阿奎那影响了但丁·阿利吉耶里,但丁又影响了约翰·弥尔顿,弥尔顿则影响了后世无数人阅读和理解《圣经》的方式。今天人们关于撒旦、死后世界、善恶斗争的很多基督教观点,若让公元一世纪的基督徒听见,可能完全听不懂——因为中间这一连串“思想对话”早已把这些观点演化得面目全非。

而类似的思想延续与交流,也发生在世界各地的传统中:从中东的诗歌,到印度的吠陀传统,再到《道德经》。

4. 阅读老书,因为它们会“召唤”你

如果读老书无法带来满足感,那前面说的那些理由其实都不算数。毕竟,如果你读它们只是为了完成任务,那干嘛还要从书架上把它们拿下来呢?好在,老书其实可以很有趣。它们也可以令人振奋、惊悚、富有启发、具有挑战性、令人兴奋,甚至挑衅思维。它们不仅能带给我们知识和智慧,也能唤起我们整个人类情感的全部光谱。但前提是,你不能把读它们当作是在“打扫大脑灰尘”。

顺便说一句:觉得读经典书太难,并不是被 TikTok 和快递速度“毁掉的一代”才有的问题。正如马克·吐温曾调侃的那样:“所谓经典,是每个人都想‘读过’,但没人真的想去‘读’的书。” 讽刺的是,他写的那些精彩绝伦的作品,如今也出现在很多人的“读书待办清单”上。

想要摆脱这种心态,就不要像在学校那样对待老书。这些书不是你必须啃下的苦药,不是为了显得有文化,也不是为了通过什么隐藏的人生考试。没有人会给你打分。相反,等到某一本经典“召唤”你,再去读它。如果你暂时不想读柏拉图的哲学,可以去读莎士比亚的戏剧,或者约翰·济慈的浪漫主义诗歌。如果这些也不合口味,维多利亚时代还有很多精彩的推理故事和鬼故事等你沉浸其中(我自己就很喜欢)。

人类的“图书馆”浩如烟海,一辈子都读不完。只要你愿意寻找,总能找到属于你的那一本。

旧书,也能焕发新生

回到我们一开始的设想:当你跳过老书、选择更近的新书时,感到内疚其实没必要。毕竟,现实中的热点事件、当下的社会问题、在世的艺术家们同样需要我们的关注。一个简单实用的建议——我从C.S. 路易斯那里学来的——是:每读三到五本书,就读一本经典或年代久远的书

也别觉得自己必须马上去读。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曾这样定义“经典”:

“那些对读过并热爱它们的人来说,是宝贵经验的书;对那些还没读、但等到状态最好时再去读的人来说,它们依然会是一种丰富的体验。”

这些书已经等了很久,有些甚至等了几百年才来到你的书架。再多等几年又何妨?只要我们最终愿意给它们一个机会,并在那个时刻到来时,敞开心扉、把它们从书架上取下来就好。

原文:4 reasons why you should read old, classic book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彼得·蒂尔重返斯坦福大学,教授一门关于全球化局限的德语课程(2018)

据斯坦福大学毕业生安德鲁·格拉纳托在推特上发现的一则课程信息,风险投资家彼得·蒂尔已经重返斯坦福大学授课。蒂尔目前被列为“德语270:主权与全球化及技术的局限性”一课的联合授课教师。蒂尔曾在斯坦福大学完成本科及法学院学业,并曾于2011年在本科阶段教授一门法学课程,主题与此次类似...